如今,“零糖”“零卡”已经成了很多食品商家争抢消费者的王牌。由于代糖本身几乎不含热量,大大减少了食品的整体热量,的确备受大众欢迎。然而,这些贴着无糖标签的食品,就一定能吃出健康吗?恐怕答案要让你失望了——研究发现,代糖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风险。更悲催的是,其减肥效果也没有明确证据。
带你认识代糖大家族
人类喜欢甜食由来已久,在2.6万年前,古埃及和古印度,就把蜂蜜视为重要的甜味剂,作为祭神的贡品;在古代中国和印度,还把蜂蜜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药方。
如今物质极大丰富,糖以各种方式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,造成多种多样的危害,比如龋齿、肥胖、2型糖尿病等。于是乎,各种以代糖作为甜味剂的“无糖”食品竞相亮相。
代糖,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,天然甜味剂的原料是果汁、花蜜、蜂蜜等,经过加工提炼而成;人工甜味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,常见的有糖精、阿斯巴甜、木糖醇、安赛蜜、赤藓糖醇等。不少人工甜味剂的甜度比蔗糖高出上百倍,因此使用量非常少,热量更是趋于零,可以显著降低食品热量,因而备受年轻人追捧。尤其是无糖饮料,在我国饮料市场份额逐年增加,预计到2027年,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76.6亿元。
看似无害 照样招致糖尿病
随着科学证据浮现,不禁让人对高举“健康”大旗的代糖产生了质疑。
虽然代糖本身几乎不含热量,不会直接刺激人体胰岛素分泌,也不会升高血糖,但是代糖并非完全无害,最近一些研究发现,人工甜味剂还是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利影响。
近日,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细胞》发表了一项相关研究,该研究筛选出120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使用人工甜味剂的参与者,分为六组,其中两组为对照组,其余四组分别摄入糖精、三氯蔗糖、甜菊糖苷和阿斯巴甜。结果发现摄入人工甜味剂与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以及血糖升高相关。尤其是糖精和三氯蔗糖,对糖耐量影响更大。
换句话说,虽然人工甜味剂本身不会升高血糖,但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变化减弱人体在进食后调节血糖水平的能力,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。而且,此前也有队列观察研究发现,使用人工甜味剂会升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。
想靠代糖减肥 戏也不大
不少人使用代糖的原因是为了减肥,但目前没有确定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可以减轻体重。2020年一项荟萃分析发现,在不节制饮食的情况下,人工甜味剂可能对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有一定的减重效果,但对体重正常,或者正在使用减肥饮食的人群则效果不明显。
更为可怕的是,近期一项纳入超过10万人、随访7.7年的研究发现,与不摄入人工甜味剂的人群相比,摄入更多人工甜味剂的参与者所有癌症风险增加了13%,其中食用添加剂阿斯巴甜增加15%,食用安赛蜜则增加13%。
由此可见,代糖虽然能带给我们甜蜜的味蕾刺激,但是长期大量使用还是会有健康危害。因此,依赖食品添加剂不如自己动手做健康饮食来得实际。(刘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)
关键词: 本身几乎不含大大减少了食品的整体热量 代糖的确备受大众欢迎 看似无害却招致糖尿病 不禁让人对高举健康大旗的代糖产生了质疑
凡注有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或电头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稿件,均为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,并保留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电头。
热点
头条
- 红利释放企业受益 北京市商务局加速将RCEP实施融入“两区”建设
- 种植牙医疗服务4500元指导价还能再降吗?各方有何反应?
- 多点开花红利延绵 RCEP为遭遇逆流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一抹亮色
-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
-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
-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
- 对标“国字号”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
-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
-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
-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“上新”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