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,总少不了吃粽子。粽子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或煮制而成的食品,用箬叶(柊叶、簕古子叶等)包裹而成,其主要原料是糯米、馅料,按形状可分为正(斜)三角形、正(斜)四角形、尖三角形、方形等。按口味可分为甜味棕、咸味棕和碱味棕等。按馅料可分为绿豆棕、五花肉棕、豆沙粽、八宝粽、火腿粽、冬菇棕、蛋黄粽、腊肉香肠棕、莲子棕等。
不过,吃粽子也有很多禁忌和注意事项,往年因吃粽子而闹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数。如果食用不当,很容易消化不良、呕吐、拉肚子,那么,在选购、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,如何才能更健康地享用粽子的美味呢?
粽子馅保证“四少一多,杂粮为主”
可以适当替换一部分糯米
包粽子时,掌握“四少一多,杂粮为主”的大原则,即少油、少碱、少糖、少盐、多膳食纤维。在原料选择上,增加粽子的纤维质、膳食纤维含量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。主料糯米以部分杂粮取代,如红豆、薏仁、山药、芋头或红薯等。一方面,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,胃肠排空需时较久,容易造成胃酸过多、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;另一方面,增加纤维质含量,促进胃肠道蠕动,预防便秘,更有益于健康。
肉粽因咸香扑鼻也非常受人们喜爱,但其缺点是饱和脂肪含量高,若能多用瘦肉,甚至以鸡肉、海鲜或鱼肉取代肥肉则更佳。
豆沙粽一般热量较高,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较高外,豆沙粽多经动物油脂炒过,热量可谓数一数二。最好以植物油取代动物油脂,可降低粽子的热量。
粽子最好要趁热吃
睡前两小时不宜再吃
食用时,粽子要充分加热,煮热变软后才能吃。粽子应趁热吃,加有油脂、肉类、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凉吃,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: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,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,应确保烧熟煮透。
正常成年女子吃粽子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,男子最好不要超过5个。老年人和儿童应适量减少。粽子属于主食,三餐均可食用,早餐甚至更合适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,饮食数量较少,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。素粽子的热量虽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,但毕竟属于粮谷类,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米饭、馒头、面条等主食的食用量,否则会带来过多的能量摄入,引起体重上升,还可能因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。一般来说,吃一个大粽子减一小碗米饭即可。
吃粽时,应搭配蔬菜、水果,如凉拌青菜、水果沙拉等,缓解胃肠道不适,促进胃肠道蠕动,最好不要餐餐以粽果腹,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,餐后来份水果,因为粽子一般只提供6大类食物中的主食、肉类和油脂。
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,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,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,如西瓜等。
粽子并非“老少皆宜”
以下几类人群吃粽子要适量
说了这么多,还是需要给大家提个醒:我们常说一些食物老少皆宜,粽子还真不是。粽子好吃,但并非人人都适宜。以下这几类人群就不适宜吃粽子,所以在吃的时候要格外注意食用量和食用方法。
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人群: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、豆沙等,如果不加节制,就会损害胰岛功能,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,加重病情。
患有心血管病人群:肉粽和猪油豆沙粽含脂肪多,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的人吃多了,可增加血液黏稠度,影响血液循环,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,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。
老年人和儿童:粽子多用糯米制成,黏性大,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,极易造成消化不良。如果一定要吃,尽量选择小粽子,尤其是含有粗粮、薯类的粽子和不加油、不加肉的粽子,吃时要细嚼慢咽,便于消化吸收。
患消化系统疾病人群: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,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。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,若贪吃粽子,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、出血,使病情加重。过于油腻的粽子,也会引起消化不良、胀气,使疾病加重。另外有胆结石、胆囊炎和胰腺炎的患者不要吃肉粽、蛋黄粽等太油腻的粽子,这是因为这几类粽子脂肪、蛋白质含量高,会加重病情。
另外,也要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粽子时,应该到正规的超市、商店和餐饮企业选购,优先选择资质证照(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)齐全、管理规范的商家。并且确保粽子在保质期内、外包装完好、卫生、干净。对于预包装食品,要查看产品是否存在包装不完整、真空包装漏气、涨袋等感官异常情况;查看产品标签是否存在无厂名、厂址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或超过保质期等情况。对于散装粽子,查看其色泽是否新鲜自然、是否存有异味、环境是否洁净、工作人员操作是否规范等;出现感官性状改变的粽子,如发黏、有酸味等,即便是打折、优惠,也切勿贪图小便宜而购买。(高春海)
凡注有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或电头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稿件,均为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,并保留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