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>健康 > 正文
罐印颜色越深是否寒气越重?哪些人适合拔罐?
2021-12-01 11:05:00 来源:北京日报 编辑:

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,来看中医做拔罐治疗的人也多了起来。人们冬天选择拔罐,大多是为驱除体内寒气,而夏天拔罐可以驱除湿气。在中医养生的经典疗法中,拔罐的地位不一般,它究竟能不能提高免疫力防治疾病,在施用时有什么注意事项,“颜色对应疾病”的说法又有道理吗?

拔罐治疗有什么科学原理

“拔火罐”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,又称“拔罐子”或“吸筒”。拔罐疗法在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。现代拔罐疗法的定义是以罐为工具,利用燃烧、抽吸、蒸汽等方式造成罐内负压,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,并产生良性刺激,以调整机体功能、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。

那么,拔罐到底有什么科学原理?

拔罐的治疗原理很好理解,就是通过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轻度瘀血,使机体气血活动旺盛,经络通畅。因而,中医学称此法具有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消肿止痛、祛风散寒等作用。

在中医理论中,邪气与瘀滞是致病的两个常见原因。邪气,泛指各种致病因素,包括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有致病作用的因素,例如我们冬天容易感受的寒邪及盛夏容易感受的湿邪,均属于邪气范畴;瘀滞多指气血阻滞、经络不通,脏腑行使其功能需要气血的运行,气调血畅是人体健康的表现,而如果人体内出现瘀滞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、脏腑及其所属经络功能失调,进而产生疾病。

拔罐疗法有温通经脉和去除邪气的双重作用,以此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。“经络理论”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,其沟通表里的特性是拔罐疗法可以起到调节脏腑阴阳功能的原因。

其中,“十二皮部”是沟通表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十二皮部”指的是人体的体表部位,经络理论认为,人体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按其循行路线在体表各有其相应区域,并据此划分为十二部分。“十二皮部”是拔罐疗法直接刺激的部位,也是拔罐产生疗效的关键。皮部的刺激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各脏腑,从而达到疏通经络、扶正祛邪、调整阴阳的目的。

现代医学也认为,拔罐有机械刺激、温热刺激,调节微循环作用和负压溶血效应。拔罐的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新陈代谢,改善局部微环境;负压吸附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,在外流血液的刺激下会引起局部微环境变化,从而激活人体神经-体液-免疫的调节功能,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。

哪些人适合拔罐

如前文所说,拔罐的适应范围其实很广泛,不仅常用于风寒、湿痹,还可用于软组织闪挫伤、头痛、胃脘痛、腹痛、咳嗽、哮喘、泄泻等病症。下面举例具体说说拔罐的这些疗效。

哮喘病,可以选取肺俞、膈俞、膻中、天突等穴位,采取闪罐法与留罐法。每周1-2次,4周为一个疗程,一个疗程后症状可明显改善,少见复发。

头痛病,临床多见外感头痛与瘀阻头痛,其中外感头痛可选取风池、太阳等穴位;瘀阻头痛可选取阿是穴,均可进行闪罐法或刺血拔罐法。每日1次或隔日1次,3次为一个疗程,一个疗程后疼痛症状可改善甚至消失。

腰痛病,可选取肾俞、大肠俞、阿是穴等进行闪罐法、走罐法及留罐法,瘀血阻滞明显者可进行刺血拔罐法,寒湿较重者可增加走罐法和留罐法的操作力度和时间,寒邪重者可加用水罐法或药罐法。隔日1次,2周为一个疗程,可明显缓解疼痛。

拔罐这种疗法没有明显的疼痛及创伤,使用安全。老人和小孩也适用,但留罐时间相对其他年龄段人群应较短,操作力度也应偏轻。一般情况下,不建议孕妇接受拔罐治疗,但对于某些特定疾病,如孕期的面瘫病,会酌情进行面部及耳后的拔罐操作,同时要注意手法不能过重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皮肤高度过敏、有传染性皮肤病,以及皮肤肿瘤(肿块)、皮肤溃烂部位不适合拔罐。患有急性严重疾病(如急性脑出血、消化道穿孔、急性心肌梗死、气胸等)、接触性传染病(如水痘、手足口病、梅毒、艾滋病、疟疾、新冠肺炎等)、活动性肺结核、心力衰竭、抽搐、情绪冲动、焦虑及不合作者,以及急性外伤性骨折、中度和重度水肿、瘰疬及疝气等患处也不应拔罐。

罐印颜色越深是否寒气越重

起罐后,人的皮肤可能出现不同颜色的罐印,常见的是片状紫红色瘀点、瘀块, 或兼有微热痛感, 统称为罐斑或罐印,这是拔罐后的正常反应,一两天后自行消失。

民间不少人认为“拔出什么颜色就对应什么疾病”或“颜色越青紫,说明体内寒气越重”,这是真的吗?罐印颜色青紫,说明体内有瘀血阻滞,但不一定是寒气,因为寒邪、热邪、风邪、湿邪侵袭腠理,均可导致气滞血瘀,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,不能混为一谈。

在中医理论中,罐印的颜色与疾病分型的确有关联。总的来说,罐印色鲜红多见于阳证、实证、热证;罐印色暗红为阴证、血瘀、寒证。健康人拔罐后,一般皮肤仅微微发红,很快会恢复正常;体内有热、寒、瘀的人,拔罐后皮肤可能出现紫黑、青紫的颜色;毒瘀互结的人,罐印色深紫黑并触之有痛感;阴虚内热的人,拔罐后皮肤可能发红;湿气重的人,罐印潮红,拔罐后皮肤上可能会出现水疱、水珠或水汽状;感受风邪的人,罐印微痒;体虚或脂肪厚的人,罐印色淡或皮肤颜色可不出现任何变化。

不过,拔罐负压越大、留罐时间过长,越容易加深罐印的颜色,也更容易拔出水疱,甚至引起皮肤感染。所以,拔罐的留罐时间一般为5-10分钟,最长不应超过15分钟,同时还需因人而异。长时间留罐容易造成毛细血管过度损伤,产生水疱或严重的炎症反应。

只留罐不走罐是医生怕麻烦吗

拔罐按吸附方法可以分为火罐法、水罐法和抽气法。

火罐法是最常见的拔罐方式。其中常见的是闪火法和投火法,一般在正规医院中看到的操作方法主要是闪火法,维持罐内热气是形成负压的基础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使用可持续燃烧的酒精引火棒使闪火法更为安全、高效、规范。所以,闪火法逐渐取代投火法成为主流操作方法。

水罐法是将竹罐放入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-3分钟,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夹起,迅速用多层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,趁热将罐置于应拔部位,然后轻按罐具30秒左右,令其吸牢。水罐法的优势是可以在煮水时加入中药,但因其在操作中热度不易控制,有糖尿病者、皮肤敏感者或皮肤细嫩处应酌情应用。

抽气法是先将抽气罐紧扣在应拔部位,用抽气装置将罐内的部分空气抽出,使其吸拔于皮肤上。这种方法多见于家庭的日常使用,但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。

介绍了吸附方法,我们再来说说操作方法。操作方法分为闪罐法、留罐法、走罐法、针罐法与药罐法。

有种说法认为,拔罐不走罐是因为医生怕麻烦,只留罐不走罐的效果不好。其实,选择哪种操作方法要看患者的具体症状和拔罐部位。

闪罐法,就是反复地吸、起,适用于肌肉比较松弛、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,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。肌肉丰厚的背腰部不适合仅用此法。

留罐法,指罐吸上后留置一段时间,是最常见的罐法,适用于大部分人群,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拔罐法。

走罐法,是罐吸上后,在需要的部位往返推动,一般用于面积较大或肌肉丰厚的部位,如腰背部、大腿等处。此法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较强,会有一定的痛感,体质虚弱或小儿应慎用并注意操作力度。

针罐法,针刺留针或出针后,在针刺部位进行拔罐,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、神经性皮炎、痤疮、皮肤瘙痒症、丹毒、哮喘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。此法需配合不同针具的操作,过度紧张或疼痛敏感者慎用,此外还应注意规范消毒。

药罐法,就是上面提到过的煮药罐,另外还有贮药罐。煮药罐多用于风湿痛;贮药罐多用于风湿痛、哮喘、咳嗽、感冒、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、牛皮癣。此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证进行辨证处方,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肤过敏反应,过敏体质或皮肤敏感者慎用。

在家拔罐存在安全隐患

目前,尚无明确的临床及循证证据表明拔罐适合健康人保健。

中医认为,健康是指经脉气血通畅、脏腑功能调和,人体处于动态平衡中。作为中医疗法的拔罐法也是干预人体平衡的一种方法,让病态的不平衡转为健康态的平衡。

因此,没有明确病症的人群不建议进行定期的拔罐治疗。当身体有不适时,才可以前往专业机构进行辨证论治,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拔罐治疗。拔罐前需要注意不要过劳、受风、过饥或过饱。拔罐后,要注意避风寒,适当多饮水,促进体液循环,增加新陈代谢。

虽然拔罐安全系数较高,但操作上具有专业性。在新闻报道中,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病例:一位女士花费近万元在一家养生馆进行拔罐治疗,其后发烧,背部拔罐区出现脓肿。养生馆工作人员称这些是“排毒”的表现。随后,该女士因昏迷被送进医院,被诊断为因拔罐导致背部二度烫伤,需住院治疗。

我们认为,非医师监督下进行的拔罐操作均有潜在风险,建议大家不要居家自行操作或在不规范的养生保健场所拔罐。在无资质的机构拔罐,还存在罐体消毒不到位、感染传染病的风险,以及出现因操作不规范导致起疱、出血、烫伤、划伤等意外情况。(郑入文)

关键词: 罐印颜色越深 是否寒气越重 哪些人适合拔罐 看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操作方法
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或电头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稿件,均为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,并保留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