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老年人的“吃饭问题”关系到居民养老的幸福指数。自从居家养老保障被列入接诉即办“每月一题”以来,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以党史学习教育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为抓手,对5000例“涉老”诉求进行精准分析,将养老助餐服务作为解决居家养老保障问题的突破口,通过发展1000家养老助餐点、划分责任片区、明确责任清单等措施,为全市24.7万在册居家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精准服务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本市今年计划发展1000家养老助餐点,加快养老助餐点全覆盖,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物美价廉的“暖心饭”。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获悉,居家养老保障问题作为“每月一题”27个具体问题之一重点治理,从去年以来本市出台一系列文件,引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聚焦全市基本养老服务对象,通过划分责任片区、明确责任清单等措施,实现全市1000余家养老服务驿站基本完成与全市24.7万在册居家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的精准对接,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。
确定24.7万人的养老服务对象名单
市委社会工委委员、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,通过对5000例“涉老”诉求进行精准分析,民政部门将养老助餐服务作为解决居家养老保障问题的突破口,同时也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对象。
“去年,我们在全国率先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包括三类人,一是城乡特困老年人等托底保障群体;二是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失能、失智、高龄老年人等困境保障群体;三是失能、失智、重度残疾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重点保障群体。”李红兵指出,在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之后,在今年的“每月一题”确定当中,市民政局抓紧时间将其变成了一份名单,“这份名单显示,北京市在册居家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共计24.7万人,这些人是我们政府应该组织社会服务、提供各类政策支持,为其解决困难。”
养老驿站服务清单即将出台
怎样让这24.7万人的诉求能够“未诉先办”?“一是要走进‘家门’,二是要走进‘心门’。而这正是我们赋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一个新的职责。”李红兵介绍,全市1000余家养老驿站在过去的这5个多月时间中,主动上门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一对接关系,并挨家挨户地向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发放服务承诺书,“要让片区的老人在面临困难的时候知道去找谁”。
李红兵强调,从市、区两级层面,正在抓紧修订对于驿站的扶持政策。各区和街乡镇要切实履行养老“属地责任”,制定“三个清单”,即驿站主体清单、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,同步开展驿站信息公开公示,实现在两个场所(即责任片区所属社区或村、驿站服务场所)、一个人群(即责任片区覆盖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)驿站信息公示率100%,确保责任片区内每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有人管。
对于驿站的服务清单,李红兵指出,清单正在征求意见当中,不久后将发布,“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的巡视探访、养老顾问、个人清洁、跌倒应急等基本养老服务都会被纳入清单之中,以确保老人服务需求能快速响应。”
首个养老助餐数字化试点启动
针对居家社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“做饭难”问题,市民政局督促全市所有养老驿站全面开展助餐服务,扩大养老助餐服务供给。“今年计划发展1000家养老助餐点,加快养老助餐点全覆盖,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物美价廉的‘暖心饭’。”李红兵说。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截至目前,全市已开展助餐服务的养老驿站684个(其中东城45个,西城31个,朝阳118个,丰台48个,石景山33个,房山57个,通州81个,昌平30个,大兴52个,门头沟15个,平谷14个,怀柔53个)。例如,朝阳百子湾家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老年餐桌,每当开餐,驿站门口便排起了长队。由于价格便宜,省去了烧饭做菜的辛苦,老年餐桌深受老年人的欢迎。
同时,养老助餐还对接外卖平台,让助餐服务实现“智能化”。今年3月,北京首个养老助餐数字化试点正式启动,参与首批试点的驿站包括西城区的3个街道、4家企业的6个站点,通过与外卖平台签约,为辐射区域内老年人提供团餐、送餐上门等服务。
此外,市民政局正在与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研究老年营养餐供给配送问题,探索搭建老年特殊营养餐中央厨房,解决老年人失能导致的吞咽困难和营养不足等问题。同时,民政部门也在抓紧制定《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实施办法》,按照“政府引导、社会运营、属地管理、多元支撑”原则,按照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要求,重点在城区推进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,统筹谋划老年餐集中配送中心和养老助餐点布局,进一步健全完善布局均衡、方便可及的养老助餐服务网络,科学设定养老助餐服务对象、补贴方式及补贴标准等,既能激活市场活力、让群众有获得感,又能让财政兜得住。(解丽)
凡注有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或电头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稿件,均为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,并保留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电头。